close

「壞學生進不來,好學生學不壞」這是本校創辦人 高老師創辦本校,保護好學生的一句話,也是本校的特色,剛來時,真的在校園裡看不到一根煙蒂,也沒發現學生打架的情事,服務過多所高中學校的我,不得不拍案叫絕了!

但是 高老師的這句話卻盤旋在我的腦海中,與我的輔導教育理念有所逕庭,久久無法釋疑,教育的功能到底為何?

我個人對教育的看法是,教育是在使無知的學生於老師「苦口婆心、諄諄告誡、耳濡目染之中,鏤石可穿而達到潛移默化,日積月累的達到變化氣質的效果,甚至使頑石點頭,脫胎換骨」,這不正是教師的神聖使命嗎?

若是每位老師都要擇天下英才而教之,那一般泛泛之輩便無人問津,這個社會的文明又是怎樣的模樣?在班級經營中,好學生的自治力很強,不需要老師多費心,所急待老師用心輔導的不正是那些不知用功且調皮搗蛋的學生嗎?如果把這些觀念與行為偏差的學生拒絕門外,豈不讓社會去承受他們行為偏差所造成的苦果?那教育的目的何在?

經過多年的思考,及多次登門傾聽高老師對儒家思想的闡述,沉積心中的疑慮終於豁然開朗,問題在於如何定位「壞學生?」怎麼樣的孩子才是所謂的「壞學生?」不教而殺為之虐,如果老師指點他的錯誤,並教育他改正的方法,獲得即刻改善的回應,便是孺子可教的好孩子,而不是壞孩子,如果犯錯的學生雖經耐心輔導仍執拗不改,影響其他學生的秩序,便是孔子所謂的「朽木不可雕也」之類了,這是家庭父母的責任,學校沒有義務由多數學生來承擔少數族類的教導責任了,正所謂「一粒老鼠屎,壞了一鍋粥」也。

因此老師的責任必須做好篩選與過濾的責任,在有教無類的前提下,篩選出受教的好學生,才能達到變化氣質的目的。否則一頭笨牛費盡力氣拖到北京,還是一頭笨牛,白白浪費教育資源,責任是家庭(家長)而非學校(老師)。

我的結論是教育的公平性是有教無類,不論家庭背景的貴賤貧富,與社經地位如何,均一視同仁的享受受教權。但受教的態度及家庭教育的深淺卻應嚴格把關,方不致使學生良莠不齊而影響教育環境,正所謂因才施教也。

arrow
arrow

    思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