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

    孟母三遷的目的便是為孟子選擇良好的學習環境,所謂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便是這個道理。

    若是當時孟母未能重視兒子的學習環境,任憑孟子自由成長,或許孟子長大成人後只不過是一個庸庸碌碌的屠夫與祭祀者罷了,那裡會成為後世景仰的亞聖?

    因而為人父母者必須注重孩子的人格發展,既然生下孩子,給了他的肉體生命,也要賦予他心靈的生命,使其在成長的過成中,能充分得到智慧的啟發與性靈的滋潤,成為一個健全且正常的人。

    試看今天的社會充滿了肅殺之氣,每天的新聞報導中災難新聞總是佔了絕大版面,而災難新聞中,又大多是人為所造成,在人世間最親密的關係莫過於父母子女的親子關係,而今父母竟可以忍心殺害子女,子女亦能因為達不到金錢上的滿足,竟然刀砍父母,虎毒尚不食子,何況是萬物之靈的人類,照理說應該是怵目驚心的新聞,竟成為司空見慣,而見怪不怪。全家大小於電視機前用膳,瞧著螢幕上血腥的畫面,食物照樣能夠下咽,試問如此的環境要說孩子的成長不會受到影響,才是怪事。

    以上所言係大環境,也即社會環境,而每個家庭所營造的氣氛,對子女的家庭教育及其人格發展是否健全,具有深遠的影響,所以身為父母,為了子女的前途,對家庭環境硬體的建構與軟體的設計均需謹慎為之,絕不可大意。

身為教師的人,都能感受到,班上的學生,程度參差不齊,前幾名與倒數幾名的學生,幾乎是固定那幾位,名列前茅的學生,不需老師的督促,便會自動自發的認真讀書並按時交作業,敬陪末座的學生,無論老師如何鞭策及勸誡得口乾舌燥,依然故我,老生在在,不為所動,不交作業,大考大玩,小考也玩,不考更玩,面臨考試,顯出毫不在意的模樣,考卷發下,寫上座號、姓名即趴在桌上,去夢他的周公了。仔細分析這些功課吊車尾的學生,難道天資拙劣嗎?錯了,否則課餘打起電玩來,可是神龍活現,不是名列前茅的學生所能望其項背的,可知他並非智力不如人,而是他對讀書不感興趣,沒有將心力放在功課上,換言之即缺乏良好的學習環境,在家庭中沒有能借以激發學習動機的模仿榜樣,而在班上共同學習的過程中,由於成績的落後,而缺乏成就感,甚至產生挫折感,若再因人際關係的不良,遭受同儕的排斥,更易自暴自棄,而自甘後人了,一旦形成自閉心態,便不是好言相勸所能激發他的勤奮向上決心了。

    其實「學習」不是天生具備的能力,更非來自父母的遺傳,而是一種「很自然的生活習慣」,否則沒受過多少教育且家境貧寒父母的孩子,怎麼會在漫長的學習歲月中,因為毅力與不懈的苦讀精神,而出人頭地的榮獲碩、博士學位呢?

    我曾於電台的教育節目中與心理學教授-戴浙博士論辯「龍生龍,鳳生鳳,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」這句俗語的真偽性?

    戴教授認為一個人的教育文化是「世襲」的,換言之,一個人的教育程度與生涯規劃,與其家庭背景是息息相關的,他補充說明並非絕對如此,但至少絕大部份如此,若有少數例外,那只是個案。所以他認為「阿兵哥的孩子絕大部份進軍校,勞工階層朋友的孩子長大了也是生產線上的尖兵,警察的兒子進警官學校,教授的兒子當然是樂於從事教育工作」。

     固然戴教授所言有其道理,但並非真理,「龍生龍,鳳生鳳」的形容是一個「世代交替」的現象,但並非必然。

    下一代的生涯規劃深受上一代的制約及影響,那只是無奈的選擇,而非必然的選擇,相反的「龍生龍,鳳生鳳」也正說明了「家庭環境對孩子教育」影響之深刻。

    孩子每天與父母共同處在一個屋簷下,受到父母行為的薰陶,時日久了,耳濡目染且缺少其他榜樣的模仿,當然只有以父母的言行作為自己思想模式的參考了,那只是一種習慣的形成,而非身份的交替。

    「師者所以傳道、受業、解惑也」,所以老師的責任不僅僅是解惑而已,最重要的是「傳道」,傳道不能只是用嘴巴講,尚須身體力行。扮好教師的角色,必須謹慎自己的言行,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是學生的學習榜樣,這說明老師在學校教育中對學生學習過程影響份量之重。

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生活教育與學習態度的影響,其份量重過於老師數百倍,老師與學生相處時間僅在上課時段,而父母與子女且是朝夕相處,孩子生活規範的要求、人格發展的形成,學習態度的養成,都必須在家庭教育中打好基礎,由此可見父母對孩子教育的責任是多重要啊?

     既然「學習是一種習慣」,父母便要在孩子幼小時為孩子打造一個使孩子樂於學習的環境,如果父母整天嘮叨孩子不用功,不寫作業,自己卻沉迷在牌桌上,經常邀請酒肉朋友在家飲酒作樂,叫孩子如何靜下心來讀書,時常嘀咕孩子書看得太少,父母卻從來不涉足書店,家中毫無書香味,連報章、雜誌均未訂閱,除了看電視以外,從不看書,與孩子談話的內容,毫無知識性的探討與分享,如此貧瘠的家庭氣氛,又如何培養出勤奮用功的子女呢?也難怪「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」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思帆 的頭像
    思帆

    政教與愛的部落格

    思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