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薛中鼎

 

不知從何時開始,罵馬英九成了顯學。

 

幾個朋友坐在一起,沒話找話說,就會一起大聲的罵馬英九,好像臺灣的問題,千錯萬錯都是馬英九的錯,馬英九已經淪落到「千夫所指,無疾而終」的悲慘地步。

 

我記得在2011年 總統大選前夕,我在一個管理顧問公司的論壇中,就提出過我的看法。我認為臺灣的問題,是結構性的問題大於個別領導人的問題。誰當總統,都很難有所作為。當時似乎沒有人認同我的看法。

 

 我做了比喻。明朝276年,洪武永樂之外,難出雄主;清朝267年, 康熙雍正乾隆之後,再無聖君。為何會如此呢 ?

 

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的名著《萬曆十五年》,就是在闡述這個論點。書中的論點是,明朝中葉之後,在整個政治社會與文化的結構之下,所謂朝綱獨斷的皇帝,所能做的事,實在也很有限。

 

臺灣的結構性問題更加嚴重。在臺灣當前的政治與社會結構之下,任何人當總統,都難以滿足民眾們的期待。

 

譬如說,有一個農夫有一片果園,養了一群猴子。猴子們原來自己找果子吃,農夫與猴子相處得挺好。後來慢慢的,猴子們發現跟農夫要東西吃,比自己找果子吃,日子過得更加舒服愜意。如果農夫不給,猴子們就耍賴,只要耍得兇、耍得久,農夫就一定會給東西吃。時間久了,農夫與猴子之間,就形成了一個"結構性"的問題。一旦結構性問題成型,主客易了位,要想再做調整,難乎其難。

 

要想解決問題,也不是沒有辦法。一是幹掉一些猴子,一是乾脆把這群猴子全部趕出家門。如果農夫真的這樣做,也許就代表著農夫決定要改行了。

 

臺灣的結構性問題在哪裏呢?我簡單說明如下! 。

 

1> 統獨分裂。

 

臺灣沒有一個一致性的國家定 位,不論是國家最基本的憲法、國歌、國旗、還是國家慶典的舉 辦,都有基本概念上的爭議。從國家的基本定位來說,臺灣似乎是處於一個內部"分裂"的狀 態。

 

2> 政黨惡鬥。 臺灣的政黨政治,贏的全拿,吃 香喝辣;輸的全輸,餐風飲露。 因為勝負之間,利害懸殊,所以 敵我意識,十分強烈。遇到問題,非要拼個你死我活不可。基於這樣的政治結構,兩黨不存在 和衷共濟,合作為國的可能。

 

臺灣的政黨政治,套句共產黨的話來說,已經不再是「內部矛盾」,而是「敵我關係」。

 

3> 立法院的立委,各有各的特殊利益團體需要服務。立委掌握國家公器,手上有很大的權力。但是臺灣的立法院,已逐漸成為政黨「敵我關係」拼搏的沙場,也是各自利益團體巧取豪奪的交易平臺。國家政策的推動,又必須要仰賴我們的立法院。在這樣的政治結構之 下,我們如何期望臺灣政府,能 夠有合理而有效率的運轉?

 

4> 臺灣所處的 國際環境。臺灣處在全! 世界最大的三個經濟體,也就是美國、中國、日本三個國家的角力中心點位置! 。這三個大國,各自都替臺 灣劃下了紅線。所以不管臺灣願 意不願意,臺灣自由活動的空 間,已經有結構性的局限。

 

5> 社會心態。好像上述的猴子一樣,要不到東西吃,就耍賴。誰耍賴耍得越兇越久,就會成了最後的贏家。臺灣任何小事,都會有一群猴子跳出來耍賴。

 

我觀察臺灣政治與經濟的互動,發現臺灣自從 1996年開放民選總統,經濟就一路走下坡。臺灣的民主政治,似乎加快了臺灣政治與社會結構性的惡化問題。民主化的進程越深,經濟的表現就越差。

 

為何會如此呢?我想問題的根源大概是基於二點:

 

1.臺灣的民主政治,有主政集團集體分贓的特質。

 

2.臺灣的民主政治,有高度政策買票的特質。

 

以上二點,不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,幾十年下來相互同化,已無差別。

 

自從李登輝在 1988 年 接任總統職務,到今天已有24年。在這24年 間,以上的這二個特質,不斷的激蕩強化,形成了今天多重 難返的結構性問題。

 

結構性的問題,任何人都難以解決。就像是歐巴馬不管如何信誓旦旦,就是無法 解決美國的財團與政客,與華爾街之間盤根錯結的利益輸送問題。

 

再舉一個例子,臺灣今天有 167 家大學,臺灣的大學密度高居世界第一位。但是臺灣末端大學生的素質一塌糊塗。我的實際經驗是,末端大學生,大多都不能把英文單字的一月到十二月,寫得齊全。但是每個大學,都是像猴子一樣,跟農夫耍賴要東西吃,要求與國立名校同等待遇。這已經成為一個結構性的問題,任何教育部長都無法做出大刀闊斧的改革。

 

臺灣的幾位民選總統,李登輝以戒急用忍的功夫,忙於內鬥與修憲;陳水扁以雄辯滔滔之才忙於A錢,力拼自己家裏的經濟;馬英九原來的形象清新,現在則是忙於挨罵與辯解。每位總統似乎都是各有各的治國,或是治家的困境。

 

馬英九固然不是「治世之能臣,亂世之奸雄」。 但是在臺灣當前政商結構 與社會氛圍之下,我認為,換了任何人當總統,不論是謝長廷、蔡英文、還是王金平、吳敦義, 都不會有大的作為,也許比馬英九還糟。

 

那麼臺灣完了嗎? 這個也不用太悲觀。菲律賓在二戰剛結束的時 候,是亞太地區僅次於日本的最富有、最進步的國家。現在菲律賓被很多國家超越了,但是菲律賓老百姓一樣的過日子,只是相對而言,比較貧窮而已。在我的印象中,曾有民調顯示,菲律賓人「自我感覺快樂」的程度在亞洲名列前茅,高於中國大陸香港與臺灣。

 

如果臺灣變得更窮了但是「自我感覺快樂」的程度變高了也是很有意思的一個變化,符合孔子所謂的「貧而樂,富而好禮」的生活哲學。

 

我認為臺灣的經濟表現與韓國、新加坡之間的差距,會越拉越大。臺灣會逐漸脫離原先亞洲四小龍A段班行列。臺灣雖然會一路下滑,但是憑藉著臺灣人民的智慧與勤奮以及臺灣所累積的雄厚海外資產,將來還是可以穩穩的坐在亞太地區的B段班,一個高於菲律賓或是印尼的位階上。

 

後記

 

我的文章重點是在指出,臺灣今天的問題,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個"結構性"的問題。

 

當我們面臨一個"結構性"的問題的時候,個體努力的成效,是很有限的。這也就是所謂的"獨木難支大廈" 或是"孤臣無力回天"。

 

再譬如說很多人對於中共十八大之後的習近平、李克強政權有很多討論。不過我認為,不論是江澤民、朱鎔基;還是胡錦濤、溫家寶還是習近平、李克強,基本上都是在共產黨的"體制結構"內運作的。這個"體制性結構"決定了他們所能運作的空間。

 

所以我們要探討問題就要探討這個問題的"背景結構"。 如果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個別人物的身上,而忽視了更基本的"結構性"問題,恐怕是建樹而不見林了。

 

 James2013/08/25 01:20 回應

 

「臺灣今天的問題,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個"結構性"的問題。」說得有點空泛。

 

中華民國的體制確實有問題,即列寧式政黨企圖行民主政治。在台灣總統最好做,只要在立院過半,什麼事都可以幹,他本身有權無責。但是若總統與立院多數分家,確實難以推行政務。以前陳水扁就是例子。所以,我主張台灣最好修成內閣制,採取三權分立,讓權責統一。就目前而言,馬是不會領導或者說無能,而不是體制問題,才導致「千夫所指,無疾而終」的悲慘地步。

 

 思帆2013/08/25 12:14回覆

 

您如此一說,又重回25年前的政治體制爭議了,您說對了一半,即列寧式政黨企圖行民主政治,這是歷史的吊詭與無奈,也不是孫中山先生的本意。

 

當時政治環境錯綜複雜,大中國的滿清積弱腐敗,遭列強環伺,面臨被瓜分滅亡的危局,孫中山欲拯救危亡,跟上民主潮流,實施西方式的民主政治,然而東西方民族的基本素養不同,若完全施行西方的三權分立制度,東方人對政治疏離,對選舉不感興趣,政治易流於少數集團的獨裁政客手中(事實上現今的選舉已經驗證),也是賄選嚴重的原因,當初若非孫先生面臨革命的困難,卻僅有列寧伸出援手,感動了孫先生,便不會發生聯俄容共的局面,更不會有胡定斯基(Votinsky)所指導的列寧式國民黨的以黨治國,一步錯了,步步錯也。

 

但是孫先生又考慮到中國民情的定於一尊之封建思想,無法適應民主制度,而擬定了革命進程為軍政、訓政、憲政三個步驟,以漸近的方式扎實民主制度之實施,無奈軍閥劃地為王,內戰紛起,繼而抗戰爆發,接著國共內戰,根本無暇實施訓政,而抗戰勝利,35年於兵荒馬亂之亂局,匆忙通過憲法,實行憲政,並選出國大代表與立法委員,再選出總統。

 

如此草創的民主政府,已是先天不足,政府倉促播遷台灣,將大陸不具真正民意的國代與立委所成立的政府,勉強實施於從未經民主教育與訓練的台灣人民,何況是萬年國代,缺乏民意基礎的民意代表,卻代表台灣人民的民意,形成政府與人民毫無牽連的荒謬現象,即使地方自治,由地方選出的民代及鄉,縣政府,選舉人未經民主教育之洗禮,驟而實施選舉,能期望有良好的民主制度嗎?人民只知道吃米粉與領跑路費而投下一票,神聖嗎?

 

    再回歸中華民國憲政制度的話題,正因為東方政治文化不適宜照單全收西方民主制度之模式,孫先生方綜合中西文化政制的優點,獨創中庸的五權制,由於當初是以地大人眾的全中國為背景創立五權憲法制,因此採取五院均權制衡,人民因民主素質低落,容易大權落於派閥,而先選出國代,由國代選總統,便形成政黨政治。由多數政黨選出代表國家之總統,以代表民意的國民大會選舉或罷免總統副總統,為人民行使政權的機關,可以監督總統的做為,以創制複決行使監督治權的權利,本來是很完美的政治制度。

 

    但是在李登輝六次修憲後,整個打破五權憲法制,而傾向美式的三權分立,而代表民意監督總統的政權與監督五院的治權之國民大會被廢除,而監察院權力旁移到立法院,監察院長與監委全部為總統所提名,監察委員會彈劾總統嗎?

 

    行政院為最高行政機關,院長不需對立院負責,聽命於總統,卻需負施政失誤的責任,但實際上是總統的橡皮圖章,總統卻無任何行政責任,也不受任何機關之監督,豈非等同民主之美名的實際土皇帝,這不正是您所說的有權無責的總統嗎?

 

    在這種體制之下,人民對總統只有選舉權,而無罷免權(罷免的門檻過高,形同虛有),所以紅衫軍對貪腐的阿扁無奈,白衫軍亦對無能的馬英久無奈,這一苦便是十六年,同樣的,若仍是這樣的怪獸政治体制延續下去,人民的苦日子將永遠無以翻身,真是台灣人的宿命啊!

 

    這個禍害完全應歸罪於李登輝的毀憲亡國,這在15年前。李登輝尚是列寧式政黨的主席時,雖有千餘憲政學的大學教授聯名阻止李登輝修憲,仍不敵列寧式獨裁政黨之權力,以黨領政,強行通過,當時有個怪謬的現象,黨內同志多數反對李登輝主席之修憲主張,反而是民進黨全力支持李主席,民進黨因此得以執政,阿扁亦曾誇下海口:

 

民進黨永續執政的時代來臨了。

 

    可惜陳水扁自己不爭氣,因貪腐而使綠營政權遭到輪替,否則以團結的綠營對付分裂的藍營,民進黨永續執政無不可能,雖然違反民主選舉之常規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思帆 的頭像
    思帆

    政教與愛的部落格

    思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