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林光明

IMG_NEW

蔣公親臨1

 

 

「青年要立志做大事,不要立志做大官」。這是  孫中山先生勉勵國人的名言,他本人亦身體力行,作者深受感動,加上出身情報世家,家父母於抗戰前參加軍統局(軍情局前身)的革命行列,余之幼年係在軍統局中成長,受到叔伯阿姨們(軍統局同志)愛國情懷之耳濡目染,自小即以做一個「無名英雄」自許。

 在就讀高中時期,適逢局勢動盪,台海戰雲密布,熱血兒女,風起雲湧,同學們熱中於愛國活動,參加劇運,慰勞三軍,「八二三」砲戰爆發,同學們組成勸募劇隊,冒著雨淋、日曬,將募得之捐款全數繳給中央日報社代轉金馬前線做為「愛國基金」。畢業後力排眾議,並違悖方善輝老師(我國火箭學科學家,於民國五四年留美攻讀博士學位時病逝美國)之勸阻,帶筆從戎,投考政戰學校,一心想以身許國,以追隨叔伯阿姨的獻身為國志向。

軍校畢業後,分發陸軍飛彈部隊,仍未忘記參與情報工作之志向,三年後上書陸軍政戰主任(昔日政戰學校副校長)梁孝煌將軍,請求調職情報局工作,以待機潛赴敵後為國効命。但梁將軍以飛彈部隊任務需要予以婉留,自此即下定決心,永留基層服務,曾有拒升上階職務,婉拒晉升之紀錄,但軍中人事制度由不得個人意願,為了實現「不做大官」之理念,只得退伍轉任花蓮四維高中教員,從事教育工作,以教育學生的愛國情操。

 民國六十六年底,中美關係危急,作者再度受到愛國心之之激發,重披軍裝,回到娘家(飛彈部隊),與神箭勇士共同為護衛空防安全而努力,但仍然婉拒長官保薦飛彈北指部處長之職缺,只得走入軍訓工作之行列,以教育下一代青年,使他們能發揚愛國的精神,熱愛苦難的國家。

  擔任大學教官十餘年,正值國情之演變,世界之民主潮流洶湧澎湃,東歐共產國家紛遭淹沒,連執共產霸權牛耳的蘇聯亦難逃崩解的命運,而復興基地的中華民國政府,以強大的經濟實力做後盾,實踐民主改革,並引導中共之和平演變,照理說以此優勢之環境,應有利於文武合一的軍訓教育工作,事實則不然,在台灣有一股「台獨」逆流,混雜在民主改革的潮流中,不斷的打擊民主改革工程,軍訓教官便成了他們的心腹大患,欲去之而後快。

  受到情勢的影響,校園已成多元化的社會,各種聲音均顯露出來,但令人憂心的是,我們四十年來的教育皆以「升學主義」導向,學生的思考力拘限於「小框框」中,缺乏獨立的思考判斷力。

  學生在校園中除了鑽研本科系之專業學識外,對社會上政客之紛爭,各種紛至沓來的資訊,無力做客觀的分析與研判,最後產生二種極端反應,一是受到有心人士之利用,成為政客的工具,斷送一生的理想與前途;二是成為政治冷漠者,對民主政治產生無奈與憎惡,成為民主道路上的陌路人,以上二種現象對今後的民主發展都十分不利,足證我國的民主教育沒有紮根,也是民主改革的一大危機,民主改革的陣痛期,將成為難產,民主的寶寶將胎死腹中,我們所期待的民主政治,竟演變成暴民政治,實在不是國人所樂見的。

  作者以一介平民,欲對今日之亂局有所建言,對為政者有所建議,但「人微言輕」,有感於「做大事,不做大官」的理念是否正確?身在其位,方能謀其政,身不在其位,又如何從政?如今即使上書亦未見得能下情上達,不做大官,又如何做大事?余一生所執著的「做大事而不做大官」的信念,是耶?非耶?

  因而只有於退役前,將個人對教育之期望,對政治的感慨,以及輔導學生關愛國家、社會的實際作為集結成書,名為「心諫」,以聊表一個平民對苦難祖國之關懷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杜敏君 民國八十一年五月四日

 

思帆註:  

 

個人常私下思考一個問題,學校教育的功能在哪裡?只是提供教師吃飯領薪水的地方嗎?教師到底是一種職業,還是實踐理想的傳道所?如果是傳道所,究竟是傳什麼道?於上課時,我問學生釣魚台究竟是誰的?同學支吾其詞,眾說紛紜,莫衷一是,有人說李總統說釣魚台本來就是日本的,有人說是中國的,不然為何中共派軍艦去示威?有人說是美國的,托日本管理的,所以才會警告中共,如果動武,絕不坐視,也有人說,那是中日的領域爭執,我們不必淌入渾水.

    大多數的同學均認為,也不過是一個無人居住的荒島,有什麼好爭的?好無聊,我們好好過生活最重要,這便是今日青年學子的價值觀,只要能過生活,領土是誰的並不重要,期望他們去保國衛民,可能嗎?

 我的早期學生現任職陸軍官校教官,誠實的告訴我,大多數的軍校學生都是為了養家活口,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,才去軍校唸書的,很多優秀的學長,升到旅長,服役期限到了,便堅決退役,另謀發展,以免在軍中過著毫無尊嚴的日子.

 一旦海峽二岸發生戰爭,不必飛機,大砲,沒有國家意識的台灣同胞與不知為誰而戰的官兵,只有舉白旗投降了,今天台灣的現實狀況不就是文官貪財(含總統及行政院秘書長),武官怕死嗎?

學生為何對政治莫不關心?不就是不當的教育造成的嗎?

不要說是學生不知道,年輕的老師們又可曾知道?不也是在這紛亂的政治環境下受教育的嗎?

    如此下去台灣成為一個缺乏宗族歸宿的國際孤兒,國家的前途又在哪裡?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思帆 的頭像
    思帆

    政教與愛的部落格

    思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