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溝通的意義:
「溝通」二字是民主開放後的名詞,在封建時代,是沒有溝通一詞的,簡而言之,即對談之雙方,交換意見而求取認同或共識之過程。中國社會由於受到農業立國的影響,民族性傾向於含蓄與保守,儒家思想崇尚五倫,因而社會体係有條不紊,即君臣有義、父子有親,夫婦有別,長幼有序,朋友有信,如此社會關係便嚴格講求君君臣臣、父父子子、夫唱婦隨、兄友弟恭,絲毫馬虎不得,人際關係由於尊王攘夷及尊老敬賢的思想,顯得單一化而極富權威性,任何事情的決定權均在上位,執主權的人,國家在 君王,社會為賢達,鄉里為長老,居下位者,順從上位之命令而行事,談不上個人意見之表達,當然更遑論「溝通」二字了。
然而我們從五十年的變遷中,社會形態由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,政經制度雖然西化,法治精神卻被忽略,最令人憂心的乃在於中國固有的倫理傳統美德逐漸式微,而中國含蓄,保守的民族性,卻深植國人的心中,因之無論家庭、學校、社會、政府基層機關、公民營企業無不存在著威權觀念,眾多的民眾因而成了「沉默大眾」,很少人願意將自己的意見表達出來,在民主法治的制度中,人人平等,不容有任何特權,每個人都有表達意見的權利,威權式的單向命令已成過去,必須是雙向的意見溝通,才能促進和諧與團結。
在求學階段應把握各種表達意見的機會,多參與各種社團活動,彼此多多觀摩學習,不可只一味的扮演聽眾的角色,起初也許不習慣,經過長時間的訓練,自然而然便熟能生巧,由於升學主義的壓力,我們的教育方式,一直拘限於「老師講,學生聽」的方式,因此製造出無數的「聽課錄音機」,一旦要學生上台發言,不是忸怩作態,窘態畢露,便是東拉西扯,言不由中也,又如何能與人溝通呢?
欲培養充分的溝通能力,必須先從細微的思考力著手然後再配合靈敏的組織力,如此方能將大腦所思考的意見透過組織,有條不紊的出口成章,很快的使聽者領悟,而達到溝通的目的了。
雙向溝通最忌諱固執己見,執拗於一己之見,絲毫沒有妥協的餘地,也即是保守、專制的民族性,譬如某些同學在擔任社團幹部之前,常感覺幹部太過專橫,不能接納同學意見,可是一旦自己被選為社長或會長,竟然同樣欠缺採納眾議的雅量,而按照個人的意思一意孤行,又如何能贏得同學的合作與支持呢?
要知眾志成城,一個老師的成功,並受學生的歡迎,便是多與學生溝通,方能營造出良好的班級氣氛。
記得有一次輔大數學系,由於對系圖的開放時間及借書方法,頗為不滿,系主任立刻利用班會舉行溝通座談會,大家開誠布公的交換意見,老師也能給予圓滿的答覆和釋疑,如有限於某種因素而無法辦理的困難,也能向同學說明無法執行的原因,從同學們臉部的表情,可以知道,這次的溝通活動是相當成功的。從此以後,只要是與學生產生了任何衝突,均採溝通措施。
二、溝通個案:黃××因服儀不整,違規戴項鍊,遭助教責備,態度不佳,我請其至辦公室進行溝通。
師:你為何生氣?
黃生:為什麼不能戴項鍊?
師:你不知道是校規的規定嗎?
黃生:以前 鄧 老師說過,下班以後可以戴的。
師:(黃生一定誤會了 鄧 老師所指的-下班-是放學回家後可見她並非有意違犯校規), 鄧 老師所指的下班是回家的意思。
黃生:那我弄錯了,我願接受處分。
師:知道錯便是好學生,但是為了公平起見,還是要處分的,罰抄三字經好嗎?
黃生: 謝謝 老師,我會認真抄的。
一場即將爆發的爭執,就在良好的溝通下化解了,且亦維持了
老師領導之公正性,給予違規處分,並達到了教育之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