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 

教育部以進行普通高中課綱微調名義,大幅度修改歷史課綱的台灣史內容,修改後的第一冊台灣史「中華民國時期:當代台灣」單元幾乎重寫,重回到國立編譯館時代以「國民黨史觀」為中心,強調戒嚴時期國民黨執政推動土地改革、地方自治、加工出口區、十大建設等政績的歷史架構。

現行的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,第一冊台灣史中的「中華民國時期:當代台灣」單元,分成「從戒嚴到解嚴」(政治)、「經濟發展與挑戰」(經濟)、「社會變遷」、「文化發展」4個主題。重點包括:接收臺灣與遷臺、民主政治的道路、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演變、經濟成長、社會與環保問題、社會型態的改變、解嚴前後生活的變化、.教育發展、多元文化的發展。

但是修改後的課綱草案,第一部分變成「從光復到政府遷台」,增加了「說明開羅宣言、波茨坦宣言內容與中華民國憲法的制訂與台灣代表的參與」等;第二部分變成「民國四十到六十年代的政經發展」,第三部分為「民國六十年代以後的政經發展」,第四部分為「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」。

其中第二部分增加了「說明三七五減租、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過程與影響,以及其對民主發展的意義」、「說明台海對峙、八二三砲戰、反共政策」,「經濟成長」方面增加了「匯率改革(尹仲容推動)、設立加工出口區等」,反而原來課綱中提到「討論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社會與環保等問題」被刪除不見了。完全符合國民黨執政時期經濟掛帥、謀殺環保的政策。

第三部分(民國六十年代以後的政經發展)增加了「說明十大建設、科學園區、資訊業的發展;並介紹此階段重要經濟政策的推手如孫運璿、李國鼎等」,這兩個部分所增刪的內容,幾與20年前國立編譯館的一言堂教科書內容如出一轍,讓人想起過去教科書僅強調經濟發展的歌功頌德年代。

此外,在「台灣史」和「中國史」的課綱中,大量增加台灣與中國連結的內容,包括增加「說明漢人來台、澎的緣由與經過,如宋元對澎湖的經營及明代鄭芝龍、顏思齊等來台」、「鄭氏統治時期」改成「明鄭統治時期」、清朝時期「開港前後社會、經濟的差異及生態環境的改變」改成了「說明清廷在台灣的現代化建設如電報、教育和鐵路,使台灣成為當時全中國最先進的省分」。

原來「日本統治時期」被改成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」,增加了「說明申午戰後清朝面對的挑戰、變法運動與辛亥革命,以及台灣與此變局的互動,包括梁啟超、孫中山來台尋求台人支持,以及羅福星、許贊元等參與革命及中華民國之建立」、增加「說明五四運動、新文化運動對台灣的影響」等。

在「中國史」中,將原來「當代中國與台海兩岸關係」單元改成「當代中國大陸」且增加「兩岸分治」、「說明國共內戰、政府遷台後,我國之主權範圍及於全中國,惟治權不及於大陸地區。」把國民黨主張的「一中各表」大剌剌地當成歷史教科書內容。

思帆:

    課綱的回復正統,是遲來的正義,是撥亂反正的歷史正義行為,是馬英久在卸任之前的臨去秋波,甘冒大不諱與引來台獨黨的罵名,這是良心的發現.免去遺臭萬年的歷史定位.

   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事,萬事莫如教育急,自李登輝與陳水扁20年的執政,已將台灣媚日的教育深植年輕人的腦海中,馬英久就任總統八年,蕭規曹隨,對教育課鋼去中化不敢修正半個字,目的只是討好政客,受到台獨化教育的青年已是三十出頭的選民,都自認是台灣人,國民黨的政客為爭取選票,亦不敢大聲說自己是中國人,台灣人當然是中國人,但中國人在過去包含35行省,怎可說都是台灣人?金門.馬祖便不屬於台灣,而是屬於中華民國,這是最簡單的邏輯,如今具投票的網路選民大部份是受台獨洗腦教育的國民,他們的歷史觀,已與中華民國歷史觀背道而馳,國民黨焉能不敗?

    馬英久遲來的悔悟,已彌補不了他無能怯弱所造成國家的傷害,台灣是中國的一省(並非中共的一省),政權是暫時的,民族血統是永恆的,歷史與地理的課鋼為何要區分中國歷史與台灣歷史?這就是李登輝執政12年將台灣史分離出來,為台獨教育埋下伏筆.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政治 教育 理性 台獨
    全站熱搜

    思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